今年,我市将投资400余万元,在“三馆一院”建设南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在全市开展“非遗”点亮乡村工作等。这是记者8月2日从市政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专题协商会上获悉的信息。
南阳“非遗”灿若繁星
南阳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山水如画,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的祖辈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2009年起,我市各级非遗保护部门对全市“非遗”进行了全面普查。目前,我市已形成了完备的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据统计,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55项,市级“非遗”项目219项,县级“非遗”项目1154项;全市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名,省级“非遗”传承人68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70名。南阳国家级“非遗”项目,居全省第一。
作为“南阳三宝”之二,南阳玉雕和南阳烙画,是我市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南阳玉雕历史悠久,迄今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目前,全市玉雕从业人员30多万人,玉类加工户1.5万余家,年产值200多亿元,南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工艺品生产基地和贸易集散地。
南阳烙画被誉为“艺林一绝”。南阳市烙画厂现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0人,以及直接从事烙画创作的人员50余人。南阳烙画巧妙地把中西绘画的各种表现手法和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东方艺术风格,精美典雅,颇具欣赏和收藏价值,产品远销各地。
“非遗”保护传承今年这样做
推进“非遗”馆建设。我市将投资400余万元,在“三馆一院”建设南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当前,在文化馆B座二楼运用现代先进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已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示平台。同时积极扶持专题馆。目前,镇平玉雕、医圣祠、南阳烙画厂等,已成为聚集人气的重要文化传播场所,也是展示南阳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开展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46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积极参加省和国家组织的展演活动。通过展演展示,传播了南阳文化,提升了南阳影响力。
启动“非遗”点亮乡村工作。为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今年,市文广旅局在全市开展了“非遗”点亮乡村工作。6月,南阳市非遗点亮乡村工作现场会在社旗县召开,目前全市“非遗”点亮乡村工作正持续推进。
启动“致敬传承人”“发现传家宝留住老手艺”等活动,探索“非遗+”模式,推进“盘古祭”、“四圣祭”、中医药等文化,助力南阳城市的打造和提升。推进“非遗”项目进驻高校,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
专家支招 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做好非遗保护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小非遗,大学问,小项目,大产业。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让百姓体验非遗之美,让非遗为南阳的经济建设注入活力。”南阳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发展协会会长刘东阳说,南阳“非遗”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涉及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南阳人民的物质宝库。探索用产业化发展助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盘活文化资源,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使非遗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