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阳烙画传承群体的形成及当下存在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时间:2022/9/15 10:16:48 次数:

南阳烙画是人类驾驭火,利用火的一个典范,体现了民众极强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不仅丰富了中国火文化,更形成了中国绘画的又一画种。南阳烙画作为南阳一张靓丽的名片,在上千年的传承中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此,南阳烙画也就成为南阳的一个文化品牌、一张文化名片而被南阳人和南阳以外的人普遍地关注着。

南阳烙画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人,豫匠代表人物1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5人,豫宛大工匠1人,南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更有中青年烙画优秀人才上百人,从业者近千人,浩浩荡荡的南阳烙画传承群体占据了烙画行业的半壁江山,南阳烙画亦成为一种行业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可从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个人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与论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域文化方面的原因
南阳地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中夹地带,气候温暖,水源丰富,各类物产繁多而丰饶,这种独特的亚热带小盆地气候适宜人类的生存。同时,南阳又是楚、汉文化的交汇处,浪漫飘逸的楚文化和博大沉雄的汉文化、凝重厚实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聚汇融,衍生成一种浪漫与现实并存、飘逸与凝重兼容的“宛文化”。而发源并长期传承于河南南阳一带的南阳烙画,在多种文化的濡染中也就形成了兼容并包的独特性格。这种性格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有着较为主动的艺术表达欲求和敏锐的艺术感悟能力。当烙笔接触到画材升起袅袅轻烟,氲染出的是时间长河里的对烙画艺术的执着和坚持,烙刻下的是多少代烙画人的智慧和心血。南阳烙画现今也发展出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技法,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传统烙画艺术锦上添花,所以可以根据创作主题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法,加之色彩考虑,或者略施淡彩,形成清新淡雅的风格;或者重彩填色,形成热烈震撼的装饰效果。南阳烙画作品在内容上力求在继承传统花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古典小说、神话故事、吉祥图案、以及山水风景花鸟虫鱼,更是紧跟时事,最终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烙画艺术品。南阳烙画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无论是烙画艺术还是中国画,从本质上来讲,它们都是绘画。它都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对美的感受和认知的能力。
北宋中期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中写到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至今仍然是山水画家们向往的境界。当然,作为年轻的烙画艺人来讲,要戒浮、戒燥、戒急,能够沉下来、坐得住、静下心,踏踏实实地去掌握烙画技艺,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去体验、去感受、去创作,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烙笔,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接地气、有温度、够青春,无愧于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烙画精品来。
(二)历史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
南阳有着丰厚、绚丽的人文历史景观和文化传统,这些人文历史景观与文化传统对后世人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传统的文脉延续,是成就南阳烙画传承群体的必然。南阳历史上人才辈出,有不少影响较大、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等。不仅如此,还会随着一个朝代的兴衰变革,集群式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志士。南阳文化的繁盛时期始于东汉,由于刘秀中央集团的形成,为南阳提供了在各个领域繁荣发展的可能和机遇。

起源于西汉末年的南阳烙画正是兴盛于这种社会大变革局面中的,在民间传说中“烙花王”李文及其创作的烙画一度作为贡品,供宫廷御用。这也是南阳烙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光时刻”,从那时起,南阳烙花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在随后上千年的发展中,因南阳烙画属于民间美术小品类而被史料记载者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以致于尽管南阳烙画的传承发展并未断续,却找不到相关文字记载。南阳烙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光时刻”在清光绪三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再次挖掘整理出一整套烙画工艺,并授徒传艺。南阳烙画发展的第三个“高光时刻”是解放后,党和政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画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承续了南阳烙画互助组、合作社的南阳市烙画厂,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发展了南阳烙画。南阳市烙画厂建厂后60多年来,获得过南阳市工业战线有史以来第一个国优产品“国家质量银质奖”,成功申报了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世纪50年代后,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有了电的发明和利用,南阳烙画也引进了电烙铁这一物理概念,并在电烙铁的原理上改造完成了电烙笔的制造,使南阳烙画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南阳烙画也不再局限于小件产品,从而打开了南阳烙画的市场,也为南阳烙画成为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创造了条件。1959的冬青木烙画筷子被人民大会堂指定为“国宴筷”,同年南阳市烙画厂艺人集体创作烙制木板烙画《黄河在前进》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走进人民大会堂河南厅。19世纪60到90年代,南阳烙画为南阳出口创汇主力之一,远销50多个国家地区,被誉为“世界艺林一绝”。

(三)特殊的地理条件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是南阳烙画传承群体生成的土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地理条件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也是培育南阳烙画传承群体的重要因素。南阳群山环绕,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地貌,为南阳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这一地域在历代的战乱中常常成为一方乐土,加上南阳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接地带,常年四季分明、风调雨顺,最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南阳自古就是农业发达地区,且少饥荒,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民也就安贫乐道,颐享天年。在乐享生活的同时,一方面,对美的向往成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有力表现,也为南阳烙画传承群体奔向美好未来提供了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大家的审美韵味和文化品位也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一起提升,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发展和双向迈进,最终成为南阳烙画发展更为基本、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力量。
拥有20名各级代表性传承群体的项目保护单位南阳市烙画厂是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牌成立的示范烙画传习所和展示馆的责任单位,具备完善的保护场所和保护机制,还在深圳等地建立传习基地,并与南阳师院、南阳理工学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联办了烙画专业,创建了比较完善的烙画专业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后继人才,得到行业内高度认可,为高校开办烙画专业开了一个极有前瞻性的好头,也为烙画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生力军。
(四)吃苦和耐得住寂寞是成就南阳烙画传承群体的主要因素
烙画是纯手工制作,既要有“悟性”,又要耐“寂寞”,要想在烙画事业上有所成就,非得有耐得住寂寞又能吃苦的精神。赵星三的四大徒弟之一的大徒弟李番之生活极度困窘,曾一度靠给南阳城内一孤儿院教孤儿烙画糊口;国家三级艺人王世英年少时也是生活困顿,跟随其表姐学习烙画技艺,更是将老艺人能吃苦,做事坚韧,不轻易放弃的美德保留了下来。
在烙画工具没有革新之前,老一辈的南阳烙画艺人们需长期忍受烟熏火燎,很多艺人都患有眼疾,就这样还是涌出了国家三级艺人王世英、全国劳动模范牛金星、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田子秀等德艺双馨的南阳烙画人。近些年由于社会各种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手工艺术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南阳烙画传承人也都遇见过这样或那样的困苦挫折,但他们都以其坚韧的吃苦精神和耐得住寂寞的品性,不为物役,不为利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寂寞,守得清贫,执著地固守着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一心一意地辛勤笔耕,终于烙出了成功与辉煌,烙出了南阳烙画传承群体应有的气势与声望。他们在各类大型展览中获得奖项,取得不错的成绩,为南阳烙画争得了一席之地,赢得了本土人民的喜爱,使南阳烙画作为“南阳三宝”之一经常被馈赠亲朋好友。
(五)各级政府对南阳烙画传承群体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南阳烙画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这在非遗领域可能是现象级的,这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河南省政府多年来举办的各类宣传保护传统工艺活动,给南阳烙画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打造了一个好氛围。自2015年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四次给予南阳烙画非遗专项资金扶持;2021年南阳烙画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也积极申报了非遗专项资金扶持,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也拨付专项保护资金用于南阳烙画传统工艺的振兴、南阳烙画项目标准展陈展览馆的筹建以及老艺人档案、资料的收集及整理等。项目保护单位南阳市烙画厂也抓住了这些契机,以“保护传承+校企合作+传习基地+文旅融合”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为主要模式,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作用,稳基本、上档次、出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南阳烙画行稳致远。
(六)各级政府对南阳烙画传承群体的重视和支持
南阳烙画是有着清晰历史文化脉络的传统手工艺品种,师徒传承是当前南阳烙画的主要传承方式,至今已有六代以上传承人,传承有序、谱系清晰。历代南阳烙画传承人群都是集群式的,各有所长,集体传承,不断超越前人。
当下,在以李哲为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南阳烙画传承群体各展其长、互鉴互学,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烙画艺术家传承队伍。李善珂、谢琰璞、李莹等以南阳烙画的保留传承项目南阳冬青木烙画筷子的传承保护为主;王白伟、杨骏飞、华成利、马静徽、孙红晓、崔爽等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在烙画领域各有所长,王白伟、华成利等擅长山水,杨骏飞、孙红晓、马静徽、崔爽等擅长花鸟,在人物肖像领域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在国内烙画界已经崭露头角,在烙画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马静徽、孙红晓、崔爽、谢琰璞、丁清旭、王秋嫣等美术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加入,他们经过院校的学习,具备有独立创作画面的能力,在烙画技法的表达上经由老一辈烙画艺人指导,就能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大大超过了原先的烙画水准,大有赶超老一辈烙画艺人的趋势。而老一辈烙画艺人在烙画新人“院校派”的影响下,审美和人文素养较之以前也有了新的突破,南阳烙画传统的师带徒形式逐渐弱化,形成了南阳烙画传承群体新的传承模式,既是师带徒,又是师徒相互影响的新模式。改变了以前南阳烙画以临摹、移植为主的风向,这使得南阳烙画真正地有了百花齐放的迹象。他们的意义不单单在于他们创造了自己,证明了自己,更在于他们承续着南阳烙画的文脉,发扬并光大了南阳烙画,增强了南阳烙画的文化自觉,坚定了南阳烙画的文化自信,展示了南阳烙画的新气象,铸就了南阳烙画的新辉煌。

结语:长期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我国的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非遗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在非遗传承人群的培养上下大功夫,这也给南阳烙画传承群体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些年,南阳市烙画厂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在各级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下,立足于市场放眼未来,一方面注重南阳烙画人才的培养,如加强领军人物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勇担使命责任、善于创新创造的时代新军;另一方面优化传承群体结构,健全南阳烙画传承群体保护机制,使南阳烙画传承群体能更好地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使他们以饱满的激情去观察、体验、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搜索您需要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