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故事——西关卧佛寺“烙花张"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时间:2019/6/21 13:09:26 次数:

    南阳烙花早期以筷子、手章盒、拐杖等为主,其中烙画筷子铺多有名气,像方玉堂的”福聚恒“,卧佛寺的“烙花张”等。


    以烙制高.档筷子为主的西关卧佛寺街张家,不仅从业早,而且人员多,刚解放时达10余人,其中的顶.尖人物是笔者的外祖父张西藩(1892—1972)。外祖父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上过私塾,练过书法,身体健壮,精神极好,人又聪明勤奋,做任何事情要求标准都非常高、严,所以他的烙花堪称南阳一绝,不仅各种画都画得好,而且款识写得好。 

    外祖父是卧工,烙花姿势酷似吸鸦.片烟,刚解放时还差点被公安部门误查。他对山水、人物、花鸟各种题材都很精通,最擅长烙博古花瓶、雄鸡、喜鹊以及红楼、西厢、八仙古装人物画。他的画构图简练,布景严谨,线条流畅,着色润泽,花鸟、人物都干净利索,生动传神。他能根据不同情况,精.确掌握用笔粗细、轻重、疾徐,所以画面层次分明,浓淡对比讲究。款识更是笔笔精到,潇洒劲秀,有赵体之风;个别顿笔较重,有碑刻的韵味;字的间隔适中,大小错落有致,字多而小的款识直得像一炷香。


    外祖父在南阳颇有名气,讲究的人家专买他制作的筷子。解放前,有一户名.门要送礼,特意到家订做,还多付了若干银两。 外祖父是全家的核心和技术指导,谁的活稍显粗糙,他就大声斥责,不允许充数出品。由于家风严,张家烙花总体水平高。
    1958年南阳成立烙花厂,张家有七、八人参加,舅舅张文瑞还当上了工会主席。外祖父是全厂唯.一的卧工,德高望重,技艺超群,所以厂里特许他在家里工作。
    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外祖父已是古稀老人了,由于画画太辛苦,厂里只让他填款识。当时我在南阳第.一高中读书,外祖父常对我讲笔划搭配、避让的知识,以及古人刻苦学书的故事,对我启发很大。为减轻外祖父的工作量,我也开始学习烙花填款,经过千百次的磨练,终于得到外祖父的认可,让我替他填写一部分。他还高兴地拿着我填款的筷子让亲朋好友看,这些筷子走外贸远销东南亚各国,主要供华侨使用。 
    “烙花张”艺术水平很高,但可惜留传下来的极少。主要原因是购买者没把它当作艺术品,只把它当作生活用品,随用随坏随丢。而家人认为自己会做,不稀罕,也不注意保存。  

    幸而我手里还保存一枚手章盒。这是我上初中时,舅舅张文瑞亲自烙制的。这枚手章盒系长方体,宽、高各2厘米,长10厘米,正面盒盖上烙的是手拿扇子款款走动的红娘,身后配以院墙、竹子、花草。布景严谨,线条流畅,人物形象很美。加之在香油里浸泡过,所以通体滑润亮泽。这件制品逾45年而得以保存下来,是弥足珍贵了。 和我一起插队的农友、邢台的刘瑞生还保存了一双筷子。那是在1969年,我们大学毕业到河北威县插队劳动不久,我舅舅张文瑞亲自烙制赠送的。同村的几个男生每人一双,画的是一幅“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旭日东升图”。刘瑞生舍不得用,裹了好几层布,细心保存起来,秘不示人。即使他的孩子也只见过一次。今年春天我到他家,才有幸观赏一下,如同看一件稀世.珍宝。



    南阳卧佛寺位于南阳故城西北隅,实属佛教一古刹寺院,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南阳市志》等地方史书均有记载。《市志》记载:"该寺建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原建筑有山门,上有匾额"卧佛禅林",山门两侧有南阳知府顾嘉衡手书的楹联"一枕酣睡,显示麈寰皆若梦,万籁俱寂,方知色相本来空。"山门后有卧佛殿一座,有左右对称的厢房,最后有二层的翘角的古建筑楼房,共计18间。

    山门前有石狮、卧佛大殿,左右对称的厢房,院内有香炉,古石刻林立,古树若干株,最.高建筑是两层翘角的楼房,雕梁画栋,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像栩栩如生,卧佛酣睡如真,是一处休身养性的好去处。


    该寺院在民国时因受激进思想的影响,冯玉祥扒庙建学而毁于一旦,但古碑、遗址犹存,而该地的东西街以卧佛寺而名为街名至今以示纪念。在城市改造中,在现代化楼群中建一仿古建筑点缀其间,恢复古刹卧佛寺之原貌,更使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弘扬了南阳佛教文化,提高了南阳知名度,更给古城南阳增加了一大景观。
    注:张西藩(张西凡)为赵星三的四大徒弟之一。本文作者系张西凡外孙。

搜索您需要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