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故事——“福聚恒”筷子铺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时间:2019/6/3 18:00:41 次数:

    南阳烙画行业早期的经营方式多是自产自销的手工业。上世纪二十年代南阳城内就有七、八十家,从业人员多达数百人。此外,散布在宛城乡村从事烙花生计的艺人颇多。许多家庭男女老少都能烙制,代不乏人,堪称世家。所制产品沿街设摊或赶集串会销售,是一项极为兴盛的家庭手工业。其时,声誉蜚传,烙花筷子曾畅销陕西、山东、甘肃、四川、湖南、湖北诸省。尤其是过往南阳城的香客,购货最多。初期的烙花筷子价钱相当昂贵,一把售白银一两。形成行业后每年销售额都在数万把左右。


    从事这种行业的烙花艺人多是家道贫寒的城乡居民。因此,这种自产自销的个体手工业是极不稳定的。它常因时局、季节、资金等原因而造成停产。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烙花筷子的经营方式就产生了,这就是店、铺。店、铺的经营方法是购进筷子坯雇佣店员加工成白筷子(即没有烙花的筷子),赊给缺乏资金无原料的烙花艺人,烙花艺人们烙画后将烙花筷子交给筷子铺、店。筷子铺、店根据烙工成色支付烙花费。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南阳城内烙花筷子铺、店很多,像方金湘、刘付祥、杨文德、方玉堂、钱万顺、杨伯魁等人经营的铺、店都较有名气。


    其中,又以方玉堂经营的筷子铺“福聚恒”为最。在同行业是一个资金最多、历史悠久,维持时间最长的商号。此店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店址在长春街(现解放路)路东。有门面房两间半。该铺在湖北郡州设分庄,西安设代销店。方玉堂在经营“福聚恒”期间,雇佣店员最多时达几十人,至建国前置地两顷多,可见生意是相当兴隆的。

    清光绪三十年《新修南阳县志·南阳城图》示:南段名南门大街,中段称长春街。193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把南门大街、长春街合称中山街,后曾改名为中正路。1951年更名解放路。数年后,又将南关大街并入该路,统称解放路。


搜索您需要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