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燧人氏钻木取火时,人类已经开始一步步学习去征服火,去驾驭火。南阳烙画是人类驾驭火,利用火的一个很好的典范,体现了民众极强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不仅丰富了中国火文化,更形成了中国绘画的又一画种。南阳烙画发源并长期传承于河南南阳一带,南阳烙画是中国烙画的代表流派,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汉末年,刘秀称帝前的一段传说。现以南阳市主城区为核心分布,在世代传承中逐渐传播到了省内及省外部分地区。扎根古楚大地的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哲老师,在职为南阳市烙画厂厂长,凭借自身深厚的艺术功底,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得到国家资深艺术专家的高度评价。与南阳地方院校联办了烙画专业,创建了比较完善的烙画专业教学模式,得到行业内高度认可,为高校开办烙画专业开了一个极有前瞻性的好头,也为烙画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生力军,被誉为烙画界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南阳烙画界的一面旗帜和精神领袖。南阳籍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闫贵海老师原属南阳市烙画厂职工(现已从南阳市烙画厂退休)2005年受聘到杭州一家工艺品公司后,因其出众的烙画技艺,或细腻隽永或粗狂雄浑的画风获得了社会各届的广泛的关注和好评。2008年丝绸烙画被认定为《杭州市传统工艺美术重点保护品种和技艺》。2012年闫贵海老师入驻杭州工艺美术馆大师工作室,一方面继续深研烙画艺术,另一方面在线上线下无偿教学授课,为南阳烙画在整个行业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南阳本土更有一大批烙画工艺师,他们中的代表有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曹艳红,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裴天英、卢合语,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洪栓、王白伟、华成利、马静徽、孙红晓等共21名。更有中青年的烙画优秀人才多达几百人。今天,南阳烙画已经占居行业的半壁江山,南阳烙画亦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现象。从学术的高度研究南阳烙画,为烙画文化产业的今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从事烙画创作二十余年,并长期担任宣传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现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南阳烙画在行业内的现状。
01.南阳烙画的区域优势与文化优势
南阳,古称“宛”,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先民们已在此创造了远古文明。此后成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吕之国。春秋设宛邑、宛已成冶铁中心、全国五大都会之一。秦置南阳郡,因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成为洛阳陪都,所以南阳史有“南都”、“帝乡”之誉。南阳历史文化厚重,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顾茅庐、羊续悬鱼、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皆发源于此。西周姜子牙,大秦百里奚,三国名将黄忠、魏延,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更有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近代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中国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姚雪垠,当代以二月河为代表南阳作家群,也体现出当今南阳文化之兴盛,从而为南阳烙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烙画最初形态为家畜动物烙下印迹,做为自己私有财产的一种标识,到汉代民间传说中的“烙画王”李文及其创作的贡品烙画,再到当前的南阳烙画,烙画是有着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的传统手工艺品种。烙画作品表达了创作者文化情怀和美好的人生期望,情感的宣泄,以及对诗意田园的向往。当烙笔接触到画材升起的袅袅轻烟,氲染出的是时间长河里的对烙画艺术的执着和坚持,烙刻下的是多少代烙画人的智慧和心血。南阳烙画现今也发展出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技法,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传统烙花艺术锦上添花,所以可以根据创作主题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法,加之色彩考虑,或者略施淡彩,形成清新淡雅的风格;或者重彩填色,形成热烈震撼的装饰效果。
南阳烙画作品内容在力求继承传统花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古典小说、神话故事、吉祥图案、以及山水风景花鸟虫鱼,更是紧跟时事,最终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烙画艺术品。南阳烙画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无论是烙画艺术还是中国画,从本质上来讲,它们都是绘画。它都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对美的感受和认知的能力。北宋中期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中写到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至今仍然是山水画家们向往的境界。当下,作为一名烙画人更应该沉下心,如同琢玉般磨练自己的技艺,在书林画海里提高自己对事、对物、对自然的视野和感悟。从内在提升自己对艺术的修养、鉴赏及表现力,正如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02.南阳烙画的人才优势
南阳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境内伏牛莽莽,丹水泱泱,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在历史上鲜有重大地质和自然灾害,非常适宜人类生活居住。作为河南省农业大市,自古重视教育,汉代的南阳文化以发达的科技、医学和手工业为代表,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画像石刻和画像砖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唐代以后,南阳的经济文化地位仍十分令人瞩目,从唐代大诗人李白、散文家韩愈,到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范仲淹和金代元好问等,写下了许多赞颂南阳的名篇佳作。南阳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名人辈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东汉和三国时期,南阳也是中国政治、军事、商业和文化的中心,明清时期,南阳市区先后有8所书院。据志书记载,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偶然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后,甚是欣喜,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随潜心研究,逐渐琢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随后其作品更是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后赵星三又收了四个徒弟,大徒弟李番之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专攻人物;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攻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独领山水之风骚。
解放后,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工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画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
师徒传承是当前南阳烙画的主要传承方式,至今已有六代传承人,传承有序、谱系清晰。南阳市烙画厂是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牌建立示范性烙画传习所和展示馆的责任单位,具备完善的保护场所和保护机制,还在深圳等地建立传习基地,并与南阳师院、南阳理工学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设立烙画选修课,大力培养后继人才,南阳市烙画厂更选送大批优秀人才去到省内外高校研修学习,更有不少民间机构举办的私人培训班。而且烙画学艺成本较低,市场销售接受面较广,民众接受能力较高,什么层次的作品都能被接受,这使得一些有绘画基础的经过短期培训的新人能够很容易地在刚入行就得到回报,很好的生存下去。为烙画行业新人持续加入创造了很好的社会环境。
最近几年内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烙画从艺者,创业并开办培训班、烙画工作室,大部分都是受到南阳烙画的影响,有些烙画传承人甚至直接就是南阳籍或者到南阳市烙画厂考察学习过。南阳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烙画行业贡献力量。南阳是烙画人才的摇篮,这已经成为烙画行业里不争的事实。
03.南阳烙画的市场定位
南阳烙画被称为南阳三宝之一。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勒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清末,南阳城内已有专卖烙画的店铺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恒”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北京、西安、天津、开封等地,而“福聚恒”的筷子铺最为有名。南阳周边林业资源丰富,筷子采用深山冬青木作胚,冬青木具有清热解毒,滋肝补肾的药用价值。烙制后,更用玛瑙美玉把筷子进行打磨抛光,成品质地温润,色乳白,呈象牙黄色,气味清香,有助养生。1959的冬青木烙画筷子被人民大会堂指定为“国宴筷”,同年南阳市烙画厂艺人集体创作烙制木板烙画《黄河在前进》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走进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上世纪60到90年代,南阳烙画为南阳出口创汇主力之一,远销50多个国家地区,被誉为“世界艺林一绝”。1984年获得国家银质奖,1990年获得全国轻工业产品博览会银牌奖, 2011年被河南省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被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筹委会指定为纪念品,2018年,南阳烙画被列入首批河南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南阳烙画传习所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烙画示范传习所”,2021年南阳烙画展示馆又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市烙画示范展示馆”,南阳市烙画厂是南阳市涉外旅游“窗口”企业,2021年5月,南阳烙画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南阳烙画更进入了一个保护发展传承的新契机。随着南阳市烙画厂直播销售烙画作品和观看创作过程,让工艺师和观众有了更好的互动,有些精品烙画作品的全程设计烙制都有记录和证书,让收藏者对烙画作品有了更深刻认识。线上线下互动,全方位多层次的销售模式使南阳烙画市场唤发了新的生命力。在做大市场的同时,也不忘打造精品市场,南阳市烙画厂设立了大师烙画工作室、烙画创作研发室、作品研究院、博物馆等。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保护传承+校企合作+传习基地”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为主要模式,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作用,稳基本、上档次、出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南阳烙画行稳致远,把南阳烙画打造成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南阳烙画在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领导下,立足于市场放眼未来,加强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烙画作品的艺朮品位。河南省政府多年来举办的各类宣传保护传统工艺活动,给南阳烙画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打造了一个好氛围。当然南阳烙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外省知名度不够、同行恶性竞争、烙画题材创新不足、材质受限等。笔者坚信,南阳烙画一定能凭借自身原优势特色及文化内涵,在国家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更加光辉灿烂的道路!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烙画视界公众号平台原文刊发。